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姚江棹歌一百首(存七十三首。) 其四十八 清 · 邵晋涵
七言绝句 押鱼韵 出处:南江诗钞卷一
芳草远遮仙尉宅,白云犹护老僧居。
神蛇隐现丹山穴,莫问当年石库书(《高僧传》:「大梅山在馀姚县南七十里,梅福处也。中多龙穴神蛇,有石库贮神仙经籍。贞元中法常天台居此,梦神人告曰:『此灵府,非凡人所居。』法常曰:『吾寓迹也,何害?』遂为林院。」)
答窃议1041年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 创作地点:甘肃省庆阳市
汉高祖以黄金四万斤付陈平,而不问其出入,时陈平未有功也。
唐高祖将斩李靖而恕之,时李靖未有功也。
是前代帝王先布之以恩,后责之以效也。
太祖尝谓近臣曰:「安边御众,须是得人心。
优恤其家,厚其爵禄,多与公用钱及属州课利,使人回图,特免税算。
听其召募骁勇,以为爪牙。
茍财用丰盈,必能集事。
朕虽减后宫之数,极于俭约,以备边费,亦无辞也」。
将帅李汉超等十三人分守西北诸州,家族在京者,抚之甚厚。
凡军中事,悉许便宜。
每来入朝,必召对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
由是边臣悉富于财,得以养士用间,洞见蕃夷情状。
每戎狄入寇,必能先知,预为之备,设伏掩击,多致克捷
二十年间,无西北之忧。
故兵力雄盛,武功盖世,由此而致也。
滕宗谅为一路经略安抚使、兼兵马都部署,以公用钱回图,管设使命将校并蕃部酋豪,或赠遗官员游士。
梁坚弹奏滕使过钱十六万贯,有数万贯不明。
及置狱研穷,才用三千馀贯,复有所归,无分毫入己。
是未见贪吏之状也。
宣抚田舍人,朝之端人也。
庆州,目击军民蕃部等借留滕侯,遮壅于道,足下何得谓之豺狼?
主上仁圣,不深罪宗谅、张亢二人,仍降诏诞告边臣,依祖宗故事,使回图公用,一如平日。
中宪不知内朝有此诏命,闻群口横议,遂伏閤请加责二人,以正宪律
既下法寺,则宗谅合赎铜而不当去官。
是前断已重。
亢坐将公用钱并酒散与军人,当更追一官。
又朝廷既已降诏贷之,亦难反汗。
足下责我保庇此人,固不敢避。
自古文法常害边功。
今天子仁圣,有西北之忧,孜孜求人,以捍大患。
帅臣用度小过,不害边事。
居辅弼者,固当竭力辨明,恐误朝廷机事,为天下之忧,岂暇私于二人哉!
匈奴辱汉使者,盖不一也。
唐贤使于贼庭,不辱命者,如韩愈、李回,皆成大名
邵良佐使于元昊,回日改官,赐服色,报其劳也。
良佐惧,不可再去,满朝缙绅无一士请行。
朝廷召张子奭乘驿而至,又选王正伦副之,皆敢行不惧。
既不惧矣,且观其辨论学术,可为之使,乃遣将命。
暨还,得元昊书疏,颇顺于前,愿去号称臣,又能减数节事体。
且沙漠穷绝,入不测之地,既能忘生,又不辱命,朝廷擢进两资,不可待以常调也。
戎狄素贪,利未厌心,兵扰绝塞,此戎狄之常态,非子奭之过也。
今之士大夫高谈时政,皆谓不能拔人,限以资级,使才者多滞,而朝廷乏贤;
及见殊命越一等,则嚣然聚议,以为过优,何薄之甚耶(《范文正公集》卷五。又见《雍大记》卷三二。)
斤:原无,据宋本补。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问。
朕闻古先哲王之治也。
元默无为。
端拱司契。
氓心以居简。
凝日用于不宰。
厚下以立本。
推诚而建中
繇是天人通。
阴阳和。
俗跻仁寿。
物无疵疠。
噫。
盛德之所臻。
夐乎不可及已。
三代令王。
质文迭救。
百为滋炽。
风流寖微。
自汉以降。
足徵盖寡。
朕顾唯昧道。
丕构。
奉若谟训。
不敢怠荒。
任贤惕厉。
宵衣旰食。
距追三五之遐轨。
庶绍祖宗之洪绪。
而心有未达。
行有未孚。
由中及外。
阙政斯广。
是以人不率化。
气或堙阨。
灾旱竟岁。
播植愆时。
国廪罕蓄。
乏九年之储。
吏道多端。
微三载之绩。
京师诸夏之本也。
将以观治
而豪猾踰检。
太学明教之源也。
期于变风。
而生徒惰业。
列郡在乎颁条。
而于禁或未绝。
百工在乎按度。
而淫巧或未息。
俗隳风靡。
积讹成蠹。
其择官济治也。
听人以言。
则枝叶难辨。
御下以法。
则耻格不形。
其阜财发号也。
生之寡而食之众。
烦于令而鲜于治。
思所以究此缪盭。
致之治平
兹心浩然。
若涉渊水。
故前诏有司。
博延偫彦。
伫启宿懵。
冀臻时雍。
子大夫皆识达古今。
志在康济。
造庭待问。
副朕虚怀。
必当箴治之阙。
辨政之疵。
明纲条之致紊。
稽庶富之所急。
何施革于前弊。
何泽惠于下土。
何修而古理可近。
何修而和气克充。
推之本源。
著于条对。
至若夷吾轻重之权。
孰辅于治。
严尤底定之策。
孰叶于时。
元恺之考课何先。
叔子之克平何务。
惟此龟鉴。
择乎中庸。
斯在洽闻。
朕将亲览。
对。
臣闻古者君天下之心也。
上降下应。
还若影响。
夫以身而养人者。
下以父尊之。
虽衰而无怨。
此神农之俗也。
以道而覆人者。
下则欣戴之。
虽衰莫得离其下。
黄帝帝尧之俗也。
以义教人者。
下以神敬之。
虽衰而无慢。
此舜禹之俗也。
以刑戮而驱人者。
下以刑戮而畏之。
不俟衰而刑戮复矣。
桀纣之俗也。
今陛下廓神睿之宇。
临天下将三岁矣。
索举贤良待问之士。
聚而俯告。
悉徵所达。
以辅于明。
臣幸得见墀级之严。
陈百王由户之道。
臣之所奏。
善户有三。
神农唐虞之化是。
败户有一。
桀之乱是。
彼三善之户。
其门甚辟。
皆可循辙而进。
惟在陛下命车而已矣。
制策曰。
厥闻古先哲王之理也。
元默无为。
端拱司契。
氓心以居简。
凝日用于不宰。
厚下以立本。
推诚而建中
繇是天人通。
阴阳和。
俗跻仁寿。
物无疵疠。
噫。
盛德之所臻。
夐乎其莫可及已。
三代令王。
质文迭救。
百为滋炽。
风流寖微。
自汉而降。
足徵者盖寡。
问以古先元默无为之化。
及三代质文迭救之法。
易难相殊者。
臣请指数而奏之。
夫数之始生。
起于其一。
而历乎多。
数在盈十之间。
虽童子且能屈指而数也。
及延乎亿兆。
塞乎天地。
虽明大人。
犹难举籍而造其极。
夫饕者始生魄于婴。
而蠢于蒙。
蒙婴之时。
不俟更乳而饫矣。
及形具气周。
设肥牛之肩。
加百品之佐。
不足以塞其餍也。
是则太古之人。
众庶之俗。
数之奇寡。
饕之蒙婴乎。
无越无踰。
蠕然濡之。
无营无虑。
块守俟煦。
为之君者易其化。
五帝主之。
何以异贲育之材。
举一毫而趋也。
三代以降。
众庶之情。
谲变之俗。
数之亿兆。
饕之周壮也。
君之者广法制以御之。
饰礼义以导之。
明赏罚以齐之。
然犹不能使不表夸无益也。
臣闻圣人高明而道中庸者。
法常制定。
使人无加踰于节度
犹恐其久而为弊。
即以日新之言以劝诲。
使不违也。
如其临理有常制。
豪猾何致踰检乎。
讲习师受有常学。
儒者何致废堕乎。
黜陟幽明有常令。
列郡何敢干禁乎。
车服室屋有常度。
工者何致淫巧乎。
易问先迷失道之也。
然照育之神不测者。
以其既弊于夕。
而能更兴于晨。
使其光日日新也。
伏惟陛下观日新之道以张化源。
复何俗恬风靡积讹成蠹之患乎。
制策曰。
其择官济理也。
听人以言。
则枝叶难辨。
御下以法。
则耻格不形。
其阜财发号也。
生之寡而食之众。
□煎无已。
臣恐铄于所制也。
伏愿陛下修日新之德。
察善政之臣。
行剋己之令。
以拯其弊。
然后可以垂衣而化也。
制策曰。
故诏有司。
博延偫彦。
伫启□也。
陛下如能用其道。
可以泽惠下土也。
如使古理可近者。
其在明礼乐仁让也。
若使和气克充者。
其本在和人心之抑愠。
在理之雅正也。
其理怫者众气滞。
其理明者众气洽。
夫众庶之情和平。
愠抑之气。
吁而散之太空。
还会于风云。
合于水土。
包声于陶埴之器。
每岁附阴而伏。
乘阳而升。
众庶之气。
杂于阴阳。
陶于变化者。
曲蘖乎。
愠气居于中则戾。
戾则悲。
悲则水潦败。
抑气居于中则悖。
悖则亢。
亢则螟蛾生。
平气居于中则序。
序则得常。
得常则风雨节寒暑时。
和气居于中则泰。
泰则有馀。
有馀则交让于变化。
涵而为休宝
流而为精神。
洋衍乎祥光。
沛濊乎佳泽。
臣故曰充和气者。
在调人心也。
制策曰。
若至夷吾轻重之权。
孰辅于理。
严尤底定之策。
孰叶于时。
元凯之考课何先。
叔子之剋乎何务。
维此龟镜。
择乎中庸。
期在洽闻。
朕将亲览者。
夫廪畜之所贤者。
在乎贱入而贵出。
使人无所困饥于凶灾。
伤劳于丰贱也。
夷吾之权。
微不可也。
从古以来。
西事戎者。
或辱于盟而困于嫁。
非有他
扰其锋而侮其丑也。
及为所窘搏。
则啁物以其兵矣。
戎夷之生。
无以异也。
故圣王备而不擒也。
严尤之言。
亦可徵也。
长庆宝历已来。
金紫银朱之佩。
盈于朝。
溢于郡国有纪。
何者。
今日布令。
明日而隳。
使人无所守。
是以纪纲不振也。
且教令所以设备为防也。
纲纪所以制物枢用也。
是皆虞患难拯困也。
人有赤子沈于水火者。
为之父母。
必将奔往而拯之。
使免于苦。
及无为救者。
则必坐悲而泣望也。
为救之具。
必在长绠之钩。
修竿之抉乎。
有备而防者。
父母之人也。
无具徒手者。
虽悲不信也。
今陛下之赤子。
亦以困于是矣。
陛下亦将拯而免其苦乎。
今法制委弛。
维纲不枢。
则是修竿长绠之钩抉不为也。
陛下居于九重。
临于兆庶。
得无有坐悲泣望之恨乎。
臣窃为陛下惧不仁之于后代也。
伏愿陛下择忠言以广其明。
察智谟以周于用。
一刑赏以信于令。
薄赋敛以息其劳。
慎禁夺以省其犯。
审狱讼以爱其生。
如此。
水火之陷。
不牵于瞽瞆之俗矣。
多济之防。
充列于无患之朝矣。
若是又以为不理不康。
不惠不仁。
非臣所知也。
谨附圣条。
陈写大略。
冒黩之罪。
臣何敢逃。
谨对。
明堂路寝议皇祐二年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二、《宋景文集》卷四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永乐大典》卷七二一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凡明堂路寝,其名虽异,其制一也。
神农氏祀于明堂,有其盖而无四方。
黄帝谓明堂为合宫,唐、虞谓明堂为五府,夏后氏谓明堂为世室,商人谓路寝为重屋,周人谓五府为明堂。
黄帝合宫,义犹唐、虞五府。
府,聚也,言五帝之神,聚祭乎此。
夏后氏名世室者,取世世不毁也。
商人名重屋者,商于虞、夏稍文,加以重檐四阿之制,故取名焉。
周人为明堂者,以其明政教之法常于此堂也。
天子布十二月政令,每月就其时之堂而听朔焉。
闰月,则阖门左扉而施其政,故于文,王在门为,又曰,在国之阳,居离之地,有明义焉,故谓之明堂。
之世室,深盖八丈四尺,广十丈五尺,《匠人》职所谓「广四脩一」也,基高一尺。
夏氏堂上五室,以法五行。
木室处东北,火室处东南,金室处西南,水室处西北,每室深丈八尺,广二丈一尺;
土室处中,深二丈四尺,广二丈八尺。
然五室居堂之上,深六丈,广七丈,又《匠人》职所谓堂上「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也。
有九阶,三面二阶,南面三阶,法阳数也。
五室有四户八窗。
户法四时,窗法八节。
一堂者,法地载五行云。
商人曰重屋者,正寝也,正寝则路寝也。
其制,堂深五丈六尺,广七丈二尺。
堂上亦为五室,室方一丈六尺,基高三尺。
重屋四阿。
四阿者,霤也。
周人明堂,如寝庙法。
九尺为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基高一筵。
上亦五室,室深广二筵。
或曰,宫盖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
或曰,七里之郊。
郑康成曰:「此三者,或举宗庙,或举正寝,或举明堂,互言之,明其同制也」。
马宫曰「夏后世室,室显于堂,故命以室。
商人重屋,屋显于堂,故命以屋。
周人明堂,大于夏室,故命以堂。
夏氏益其堂之广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为两序间,大夏氏七十二尺」云。
汉武帝始以公玉带所上黄帝时《明堂图》作之汶上,其图中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
通水,水环室垣,为复道。
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崙。
始祠太一五于上坐。
至后汉光武帝,又营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十二坐。
室四户,凡三十六;
八牖,凡七十二。
沿周制也。
晋议营明堂,裴頠曰:「尊祖配天,其义明著;
庙宇之制,礼据未分。
宜可直为一殿,以崇严父之祀。
其馀杂碎,一皆除之」。
由是宋齐以后,咸率兹礼。
故宋作明堂,止为大殿十二楹,无古户牖,但文饰雕画而已。
梁仍宋制,以中六楹安六天,坐悉南向,五人帝位阼阶上。
堂后为小殿五楹,为五佐室焉。
唐明皇帝始以东都乾元殿为明堂,参用周法。
开元二十年,以行享祖。
臣按,明堂,天子布政之所。
因得祀上帝者,盖以地非亵近,可以交飨人神欤!
至三代弥文,故制为户牖,有所法象,所以尊大而神明之也。
要之在讲礼事神,布扬法度而已。
后之王者,所以班大政,朝群臣,何尝无其所哉!
其谓之宣室,谓之太极,皆明堂比也,沿革称谓,有不同耳。
而诸儒限局闻见,抱残册,争空言,据己是之槩见,抗必信之实论。
以为一事一物不如古制,则为非礼。
推尊上古,殆不可及。
然殊不知圣人便世制宜,兴至治,安天下,通灵心,虽无明堂,犹无损于有道,嫌于行礼者也。
今之大庆,则古之路寝,即明堂也。
以之奉天,以之布政,何不可耶?
国朝以来,非朝会斋宿,未尝临御,故其栋宇闳邃,廷堂华敞,与燕寝自不相连,固非常幸亵近者也。
今有请即为明堂,于礼便甚。
吴兴李端明致酒一首时寓德清1135年 宋 · 刘一止
 押阳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
孔愉边溪水长,石壁岩下飞泉香。
居士住此几寒暑,只见四山青又黄。
今年春雨摧麦芒,六月稻穗乾欲僵。
烦公焦劳坐黄堂,何不趣公归赞襄。
为时开阁阴与阳,不令此忧遗君王。
我君有如坐甑内,口顾怫郁不得骧。
公欲令我苏肺肠,白衣致酒甚沛滂。
瓶粟未空陶氏仓,得酒且到王生乡。
更招山前老漫郎(自注:谓沈次律。),渠家曲柄可觞(自注:大梅山法常禅师隐居馀姚梅子真故栖,有僧寻拄杖迷路至庵前,问师住此多少时?师云:只见四山青又黄。)